在“数字化转型”浪潮下,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正迎来新的拐点。公路、桥梁、轨道交通、水利设施、电力管网,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资产,长期以来面临着一个共同挑战——如何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高效、低成本、安全的管理与运维。传统的巡检、人工测量和有线监测方式,往往存在布线困难、维护成本高、实时性不足等痛点。而随着无源无线传感器的应用成熟,一种全新的资产管理模式正在重塑行业格局。
(无源无线传感器如何重塑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模式 图源:摄图网)
从“被动管理”到“主动感知”
传统资产管理依赖定期巡检与人工经验,存在滞后性,一旦出现隐患往往已经导致损耗甚至事故。无源无线传感器的引入,则让基础设施从“被动响应”走向“主动感知”。
这些传感器无需电池供电,依靠环境电磁场即可工作,能够长期稳定地嵌入桥梁伸缩缝、隧道衬砌、混凝土结构或螺栓连接中,实时获取温度、应力、应变、压力等关键参数。当某个数据偏离正常范围时,系统即可触发预警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“预测性维护”。
打破供电与布线的限制
在桥梁、隧道、水利枢纽等场景中,布线往往成本高昂、施工复杂,甚至会破坏原有结构。无源无线传感器因其无需供电、免布线的特性,可以直接嵌入混凝土内部或金属构件表面,既不影响结构完整性,又能保证长期监测。这种突破性的安装方式,让监测点的布设更加灵活,覆盖范围更广。
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
基础设施的价值不在于一次性建设,而在于数十年的安全与效益。无源无线传感器能够贯穿设计、施工、运维和退役全过程:
建设阶段:监控混凝土温度和应力,避免裂缝和早期损伤;
运行阶段:实时监测关键部位健康状态,辅助资产风险评估;
运维阶段:为维修计划提供数据支撑,避免过度维护和资源浪费;
退役阶段:提供历史数据档案,支撑拆除和更新决策。
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,不仅延长了资产寿命,更提升了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。
助力智慧基础设施建设
无源无线传感器并不是孤立的存在,而是智慧基础设施的“神经末梢”。通过与物联网平台、BIM、数字孪生技术结合,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可实时映射到数字模型中,管理者能够直观地看到桥梁的受力分布、隧道的渗水趋势或电力设备的热状态,从而实现可视化、智能化决策。
这意味着未来的基础设施资产管理,将不再是“事后维修”,而是“实时洞察+提前预判”,运营模式将由粗放走向精细,由经验驱动走向数据驱动。
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
在经济层面,减少人工巡检和维修成本、延长设施寿命、降低突发事故损失,无源无线传感器直接带来资产管理的成本优化。在社会层面,提升公共安全、减少交通和生产中断、保障能源和水资源供应,则进一步体现了其深远意义。
(无源无线传感器如何重塑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模式 图源:摄图网)
无源无线传感器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监测工具,更是推动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模式转型的关键力量。它让资产“开口说话”,让管理者实现“未病先治”。在未来智慧城市与智能基建的蓝图中,这种传感技术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石,重塑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格局。